【第二次剝奪時序整理】
有人建議我們做個時間線,那也就順便把樂天查詢關鍵字的文獻也放進去一併整理。善意族群歧視在學術上,是一種「關鍵字」透露出來的系統性歧視,我們認為這種長期且跨越龐大時空的體制,是台灣學術界對原住民族精神層面價值觀的第二次剝奪;潛藏在這些研究動機跟方法工具的背後,是系統緘默不言的、沒有在論文上被檢視的,對原住民族長期的偏見。如果說學者與研究者都可以從消費原住民族烏托邦式圖像的自慰中賺得學術聲量與成就,那我們怎麼可能期待一個解殖與除魅的可能?
在教育體系設立看見族群差異與尊重主體性的課程,尤其在學術市場的前端——教授與研究生們。建立從原住民族主體性出發,審視學術界研究方法與工具的客觀機制。平等看待原住民族傳統知識的運作體系。
思考如何合乎正義,是知識份子的責任。這是一份令人羞愧的學術「成果」,學術界應該停止對於原住民族天性與特質的臆測,開始驅散文明優越視角的陰影。
學術界需要的基進部落主義:
https://www.facebook.com/BuanisTalking/posts/343878400734293